2014年3月31日

四川的香蕉 與 鹽水的蜂炮



海峽兩岸人民的關係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極其扭曲地發展。在這種錯亂的情況下,我們是很難認識到歷史的與現實的中國的真相與全貌的。然而在兩岸關係正在起著急遽變化的今天,不管以後是統是獨,對海峽對岸的中國能有一個較接近真實,而不被政治因素影響的瞭解,是在台灣的人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1991126日。

一九六○年代的一位我的四川籍高中地理老師,在講到四川的時候總帶著濃烈的鄉愁,來細數著他家鄉的景物。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譬如說四川某個地方的香蕉其香味幾里外就可聞到,比台灣的不知要香到幾倍。幾年後卻聽到他因牽涉到某個不為人知的政治案子被抓去了,而成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這位地理老師以其濃郁而誠摯的鄉愁,帶著我們這些枯燥地生活在考試與訓導壓力下的學生,進入一個陌生遙遠,卻又有如童話般美妙的世界,比起黨國教科書上刻板扭曲的灌輸,對中國大陸自然地別有一番感受。
那時候我們所能知道的中國,是那塊土地上的舊統治者國民黨眼中的中國,是瘋狂反共的國際冷戰情勢下,跨國資本壟斷集團要我們認識的中國,是遺留在此地,而沒有隨著戰敗的日本回去的帝國意識下的中國。而海峽兩岸人民的關係就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極其扭曲地發展。因此在這種錯亂的情況下,我們是很難認識到歷史的與現實的中國的真相與全貌的。然而在兩岸關係正在起著急遽變化的今天,不管以後是統是獨,對海峽對岸的中國能有一個較接近真實,而不被這些政治因素影響的瞭解,是在台灣的人一項很重要的課題。在這方面,台灣的新聞媒體能夠提供給我們多少真相,是相當令人懷疑的,尤其是電視台有關中國風光民情的介紹。
台灣電視台有關中國風光民情的介紹,給筆者第一個感覺是充滿著獵奇的角度,中視的一個節目就直接叫做「大陸尋奇」。譬如最近有關青海藏族宗教與社會生活的介紹,看不出與介紹印度某個教派有何不同,而其他屬於漢人社會的,如遼寧蛇島或海帶養植等,不僅對一般台灣人而言顯得遙遠有如異國情調,即使對年長的外省人來說也是十分陌生的,在那些片段中難以捕捉到那位四川地理老師的鄉愁。
當然台灣的這些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是受限於當局的文化水準與視野的,以國民黨相當地脫離歷史與生活現實的文化認識水準,加上政治上的禁忌,這些節目所能呈現的中國社會與人民生活的原貌,也就可能十分的片斷甚至扭曲了。然而另一方面,電視節目作為一種營利事業,也在引導並反芻觀眾的嗜好與品味,兩者可謂相輔相成,代表著整個台灣社會的文化視野與水準。如此,台灣的電視台以獵奇的角度去觀看中國,也是十足地反映出台灣的人對待彼岸的社會生活所抱持的心態與角度。
台灣的人不僅對外界事物抱著獵奇的心態,對自己的過去也是如此。由於台灣社會在這幾十年來變動太快,文化傳承被各種政治勢力交相絞扭割裂,各種流行暴起暴落,衍生出一種假性鄉愁的需求,把過去曾經有過或相類似的拿出來重新包裝也當作一種流行。譬如現在所謂的台菜,那是大部分台灣人年輕時候所不曾吃過的;譬如鹽水烽炮,據年長的鹽水人講也是以前沒有的;又如最近的宜蘭搶孤,充滿著商業噱頭的味道。這些活動狀似傳統文化的重生,實則出於當下功利的需求。至於它原本的意涵以及歷史的傳承或轉折上的意義,那是無所謂的。從十三行遺址被各種政治勢力做各取所需的解釋來看,大部分台灣的人,不管是當朝的或在野的,對待文化的態度充滿著政治派別的利害動機,與流行或獵奇的心理需求。
可以說,台灣人看鹽水烽炮或宜蘭搶孤,其陌生性和新奇感,與電視台「大陸風光」節目給年長的外省人的感覺基本上是一樣的,是對文化缺乏歷史整體觀與生活現實感的同樣現象,反映出台灣人文精神貧困的一面。這個缺憾影響到的,如果只是對遙遠的國度如南美洲的某個國家的了解,所失可能不大,但是今天我們要瞭解的對象卻是與台灣關係糾葛難解的對岸中國,那不論是統是獨,我們的前途都是不堪設想的。